所谓的“叛逆期”这三个字,我的体会应该算是真切的。因为大宝儿子14岁,二宝女儿2岁,从理论上讲,他们两正好一个属于“青春叛逆期”,另一个正处在“宝宝叛逆期”,我应该正经历着双倍的“孩子叛逆期”。
人有三个叛逆期,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7~9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烦恼:
我的朋友中有一些初中生的家长,她们找我聊天倾诉,孩子们在家和在学校的各种逆反行为,最后常常听到她们叹气道“哎,青春期呗,孩子叛逆。”
如果推敲一下从百度找来的“叛逆期”的划分,掐指一算,孩子前20年里,3个阶段共12年是在“叛逆期”,竟然占比超过了一半。
再加上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提前”进入叛逆期了,或者叛逆期“延长”了,那几乎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全都是处在“叛逆期”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叛逆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百搭”的理由:
“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挑食、吃得少”,“叛逆期到了,不肯给啥吃啥了”
“孩子抢别人家孩子的玩具,还打人”,“terrible 2 来了”
“稍不顺他的意,他就耍无赖”,“孩子大了,开始逆反了”
……
等孩子长到十几岁,常有家长说,她家的孩子不愿意和大人说话了、一批评就抵触、微信上屏蔽家长、不愿意和家长一起出门了等等,家长们很无奈,而这些吐槽往往止于那句“叛逆期到了”。
有些家长自从知道“叛逆期”这个说法,遇到孩子的种种问题时,首先想到是不是这孩子进入“叛逆期”了?
继而想想但凡“XX期”的,总有个期限,熬过了这个期限,也许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自己也就不会再有现在的烦恼了。
看,“叛逆期”甚至成为了一些家长逃避教育责任的借口。
“叛逆”是一个主观的词,大多数家长用它来描述孩子不再以顺从自己的情形。
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一个人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称之为“固执”、“一根筋”;一个人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我们称之为“保守”、“谨慎”;一个人毫无礼貌、违反公德,我们称之为“缺乏教养”,总之我们不会说他们“叛逆”。
但是当孩子表现出这些问题时,却被称之为“叛逆”。“叛”和“逆”都含有“反”的意思,言下之意,“大人”是“正”,“孩子”是“反”。
用“叛逆”来形容孩子,这样用词本身就体现了大人默认自己拥有强势地位,从一开始已经缺少了平等的意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现阶段表现得异常“难搞”,让你很头痛,我建议与其把他往“叛逆期”上生搬硬套,还不如花更多心思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去倾听他的想法、去和他交谈,疏导他的情绪,并和他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在孩子“叛逆”的表象下面,也许存在着亲子沟通的问题,也许存在着孩子或大人的性格问题,也许存在着很多矛盾需要去调和,如果把这些具体的问题一股脑儿装进“叛逆期”这个筐里,而不去思考,那还不如不知道“叛逆期”。
没必要去考虑孩子是不是进入“叛逆期”,更不用紧张它会不会降临。
和孩子平等地沟通,接纳他尊重他,给他有界限的爱,这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无论什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