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童年的时候,父母长时间的缺席,会对孩子的情感价值观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亲密伴侣选择和社交选择都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请父母们尽量不要缺席孩子的童年。
家人说,我九岁的侄女因为爷爷接她下课晚、奶奶忙着照顾妹妹没接她电话闹自杀,她说家里的人都不爱她,不如吃药死了算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开始觉得这就是小孩子的玩笑话,但是细想不免忧心忡忡。
表哥表嫂常年在外做生意,小侄女自幼是由姑妈带大的。
小侄女一向很听话,三四岁时就已经表现得比别的同龄孩子要成熟懂事,给奶奶捶背、给爷爷盛饭、照顾叔叔阿姨家的妹妹……
小小年纪已经知道怎么讨大人欢心、看人眼色行事。
不过,一个人的时候她又表现的幼稚天真。
小侄女喜欢芭比娃娃,房间里堆满了各种芭比娃娃,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和芭比娃娃玩“当妈妈”的游戏,给她的芭比宝宝们做饭、做衣服、唱歌。
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时,除了妈妈别的角色她都不愿扮演,甚至连她的梦想都是成为妈妈。
一次,我辅导她做家庭作业,其中有一道“长大后你想当什么?”的题,这样的题小时候我们都做过,一般小朋友的理想都特别远大,科学家、老师、宇航员才是常见答案标配,但是小侄女的梦想是“当妈妈”。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样我就可以结婚,每天给宝宝做饭,接她上学、不离开她了。”看似童言无忌的一句话,却表现出孩子对完整家庭、父母关爱的渴望。
心理学家说,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教育的启蒙来源。
在心理学的依恋理论中,人最早建立起的依恋关系就是父母关系,父母在依恋关系中对孩子的回应程度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依恋类型。
父母回应程度高孩子会成为安全型,回应程度低,会成为不安全依恋。
童年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最需要的是父母给予的关爱和安全感。
倘若父母在孩子童年缺席或者缺位,往往会让孩子成年后自我评价低、严重匮乏安全感,甚至影响孩子未来亲密情感关系的选择。
在所有的女作家中张爱玲的才情无疑是让人惊艳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是张佩纶、外祖父是曾国藩手下大将。。
张爱玲天生高贵、自幼成绩优异、才华横溢,但是这种高贵的出生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和情感上对等的“高贵”。
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淡淡的悲凉,她对世事随波逐流、冷眼旁观,而这种对世事的冷淡、没有安全感,和她童年有密切关系。
张爱玲的父母一个是性格暴戾、抽鸦片、逛窑子的封建遗少,一个是从身体到思想都全面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新式女子,这样的两个人,自然不能和平共处、相守白头。
张爱玲4岁时,母亲就因为受不了父亲的花天酒地的做派远走欧洲留学。
从小张爱玲就是由老妈子带着长大的,父亲不管、母亲不在,她的童年除了心里各有盘算的老妈子,逍遥的父亲、妓女出身的姨太太,以及一个比她胆子更小的弟弟再无其他。
什么是爱?什么是完整的家?
她不懂。
张爱玲的童年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8岁时母亲留洋回来陪在她身边,教她弹琴、画画,开心的张爱玲兴奋地给自己的玩伴写了三张纸的信炫耀自己也有家、也有母亲。
但是,幸福不过两年,父母离婚,母亲动身去往法国,母爱、父爱又都没了,和母亲临走时的最后一面张爱玲没有太多惜别之情,她只能“自己哭给自己看”。
16岁之后母亲回国,与母亲关系更加生疏。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张爱玲逃离父亲,为写作放弃嫁人,不顾旁人眼光嫁给“大汉奸”胡兰成,受伤后离开大陆,最后嫁给一个残疾老头。
张爱玲的一生,虽出生朱门却如浮萍般飘荡,她穷其一生想努力抓住一些爱,但是最终都未能如愿,亲情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有人说羡慕张爱玲一生“我用不着全世界来爱我,我爱我自己就行了”的姿态。
但是自己爱自己、自己哭给自己看的人,谁说不是低到尘埃还开不出花,害怕最终抓不住爱,而被动选择的自我放弃呢?
有人说,人倘若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多的爱,那么终其一生他们都会以极其卑微地姿态去像别人乞求爱。
爱而不得索性放弃再开始,频繁陷入糟糕的亲密关系之中。
娱乐圈就有这样一个姑娘,作为90后人气小花,郑爽的演绎事业算是一路顺风顺水,出演第一部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就担任女主角,并且一炮而红。
她天生自带热搜体质,一举一动都都能引人关注,这种“好运”是很多娱乐圈明星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但就是这个令人羡慕的她,实际却是一个自我评价很低、极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女孩。这一点从她两段失败的感情中就能看出。
郑爽是那种典型的为爱奋不顾身,在男方面前姿态卑微到尘埃中的女孩。
和胡彦斌的那段感情中,经常被媒体拍到在公众场合情绪失控暴走。
对于这段感情她在《郑爽的书》中写道“支持你做任何事情,哪怕只是想玩玩感情,我都能够接受你的放纵”,你看这种卑微的姿态是不是令人心生怜悯。
而在她和张翰的那段感情中这种卑微感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当年和张翰在一起时,郑爽对张翰的爱是盲目崇拜的。
在一起时她规定自己不与其他男演员拍吻戏、亲密戏,她为他洗衣做饭、为他萌生出推出演艺圈的想法,为了去看他连累整个剧组拍摄进度,甚至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选择去整容。
但是,这种郑爽的这种爱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太满、太压抑,时间一长就会显出疲态。
于是,当她感觉不到足够多的爱时,为了不被抛弃她会选择自我放弃,单方面宣布结束。
即便在生活中,她给人的感觉也是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她不善与人沟通和表达自我,遇到事情只会一个人躲着哭,就算已经瘦成纸片人被媒体批评,参加节目时父亲让她吃饭,她还是会说,“要是我变成一个大胖子,谁会喜欢我”。
这种安全感的极度匮乏,和她童年父母缺席有直接联系。
郑爽的妈妈年轻一直进演艺圈的梦想,但是未能如愿,郑爽出生后母亲自然而然将这个梦想转嫁到女儿身上,
郑爽从4岁开始就登台表演,5岁开始学钢琴、舞蹈,12岁离开父母只身到成都学艺,16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可以说郑爽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父母是缺席的。
即便是在离家之前,父母对郑爽的爱也是一直缺位的,为了郑爽可以出人头地,母亲对她实习军事化管理、钢琴弹错了会被打、考试拿不到第一名会被骂。
正是自小离家、长期缺少父母柔软的关爱,让她自我认同感很低。
成年后她试图把从父母那里缺少的爱在爱情中找回来,她愿意为伴侣付出一切,为了爱情她甚至可以放弃工作和原本的容貌,放弃骄傲和姿态,只为获得更多的爱。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
童年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容易在心底形成父母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的情感观。
只有按照对方的要求努力“讨好”,我才可能收获爱,而我本人不值得爱的观念,成为低自我评价的人。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姑娘,她们和郑爽一样,因为童年父母的缺位,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关爱,以至于让在成年后一再在感情中寻找安全感,频繁被渣男欺骗、劈腿。
惠子是我的大学同学,性格开朗,人缘极好,大学时频繁活跃在学校各种社团中,是学院小有名气的才女佳人,但是她的感情一直屡屡受挫,频遇渣男。
惠子的第一任男友是她老乡,是个样貌清秀、老实本分的男孩,对惠子十分宠爱。
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和地出现在宿舍楼下给她送早餐、提包包,他对惠子的好周围的好友羡慕不已,但是交往不到半年她们分手了,没有争吵、没有不和。
关于分手的原因,惠子说“他太好了,我怕我们走不到最后。”
分手之后没多久,惠子火速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感情,惠子的第二任男友是学校文学社的“诗人”,用她的话来说对方虽然长相抱歉,但是有才华、“会生活”。
后来,我们都意识到诗人男友的会生活两人吃饭永远AA,甚至帮惠子投了两块钱坐公交,也要记在账本上等惠子还钱,不过对这样的“诗人”惠子还是掏心掏肺的付出了感情,但这段感情最后以对方劈腿收场。
后来,惠子陆续有很多第三任、第四任……,每一场恋爱都是“对方对我还不错”开始,以失败结束,然后又火速开始下一段恋情。
惠子大学时期最后一场恋爱,是和实习部门的主管,在这场恋爱中惠子不幸被“小三”,而起初对方打动她的不过是感冒时的一杯热水。
惠子这种频繁恋爱、失恋、换男友的行为,她说“我想一直有人爱我”,这种想法和她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
因为父亲工作变动,惠子刚会走路就被父母送到爷爷奶奶身边,父母只是在节日、假期将她接回家中,以至于7岁时,惠子被接回家中上小学。
让自己的亲姐姐以为惠子是别人家的孩子要和她抢爸妈,大哭大闹,不吃饭、不上学,父母只得将惠子再次送回爷爷奶奶身边。
后来惠子又被接回家中几次,但是都因为和父母没话说,姐姐对她敌对仇视,又重新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这种情况一直到高考前夕爷爷奶奶先后去世,惠子才回到家中。
正是因为缺少父母和家庭的关爱,成年后离开家庭,她才会一直恋爱、失恋,试图用更多的爱来充实自己。
娱乐圈中另一个女明星陈意涵也是这样,一直在恋爱中寻求安感。
陈意涵童年父母离异缺少完整的家庭关怀,长大后她说:
我太爱恋爱了,也怕没有恋爱,会随便抓一个人来爱,但后来才发现,可能不是真的喜欢对方。没有爱人会让我很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