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家里有了老二,怎样调节家庭氛围呢?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6-13 15:00:34
The Beginning

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小孩,那么应该怎样去教育他们呢?很多家长朋友们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行走,但是总是出故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认识的一位爸爸有一对双胞胎。他很有意思地点评双胞胎:

“你看,老大更灵活,鬼精灵的;老二就懒多了,整天除了吃就是睡。”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鬼精灵”、“懒”等词,是成人之间才有的评价。而且,从没有任何一个人,就只是一种单一的性格特征。用这般狭隘、定性的词汇去描述襁褓之中的孩子,虽然显得好笑了些,却清晰地呈现了多子女家庭中频繁在发生的事情。

我相信,在爸爸的持续催眠下,这对双胞胎一定会按照爸爸的点评方向成长。从心理学角度说,就好似俩孩子同时领到了不同的任务,一个负责活泼、灵巧,一个负责懒惰、迟钝。这样,孩子们就被塞进了一个自己专属的模子里。而他们的其他人格部分,甚至是他们真正的人格部分,就被忽略、被悄悄抹杀了。

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催眠”。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比如父母对孩子好的或坏的评价;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详细聊聊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下意识催眠孩子这个事。

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说“父母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很多心理学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学习有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脑子肯定是有问题,这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

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孩子母亲又插嘴说:“每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影响学习的事情告诉大夫。”通过这对母子的叙述,医生对孩子的“病情”大致已心中有数。经测定,孩子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好,完全是母亲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当然,母亲也是接受了当年那个医生“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暗示。这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心理暗示,造成了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扰。

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家有二宝的家庭,更要留意避免对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暗示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刚满4岁,小女儿才半岁,生完二胎这半年里,大女儿的表现让我很焦虑,希望老师您能为我指点迷津其实大女儿并不排斥妹妹,相反她很喜欢妹妹,但是可能是妹妹出生之前她对我太过依赖,在我现在抱妹妹、哄妹妹的时候,她就会坐一旁默默地看着,她这样总是让我很心疼,但是我又不能不管她妹妹。

姐姐早上一醒来还没睁开眼就开始哭,大哭,这样的状况让我很烦躁,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怎么去解决。而且姐姐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是要求大人说她想听的话,在学校老师也给我反映我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纠正。姐姐每天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闹人,我和她爸爸被她缠得没办法了,就会吵她,有时候甚至会打她,之后我们再自责。

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她在家家里人烦,在学校老师烦,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希望老师能针对姐姐的问题给我们一些指导,谢谢您了。

这位妈妈口中描述的大女儿,除了很烦人,貌似没有什么优点是被妈妈看到并欣赏的。但是,从妈妈的描述中,我确实没有看到大女儿有什么实质性的令人感到反感或者非常不好的行为。那为什么,大女儿就成了家人、老师眼里一个烦人的姑娘呢?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个姑娘为什么要惹人烦了。

虽然很多二胎父母,在小宝宝出生前就意识到了要对大宝宝做好心理工作,诸如绘本引导、高质量陪伴等。但在小宝宝真的降临后,往往无意识地忽略了,或者说是忙的顾不上对大宝宝的关注和陪伴了。那么,这个大宝宝在家里多了一个跟自己争抢“爱”的小家伙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怎么做呢?那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重新博得父母的关注和爱,当然也不乏坏的方式。

通常小宝宝一哭,妈妈就会马上奔过去看看怎么了,抱抱、逗逗、喂奶等。“哦,原来哭能获得妈妈的关注和爱呀。”这就是大孩子的感受,她要跟小宝宝争爱,那也像小宝宝一样哭吧。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大孩子怎么能总是哭哭啼啼地缠人呢,那简直是太烦人的一件事了。于是开始每天都说大孩子,你怎么那么烦人呢。

再来说说这个姑娘在学校中的烦人,那是因为在家里获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只能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了,比如老师、同学。于是,老师同学也经常说“你好烦人呀”。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家外,孩子得到的最多的外在评价就是“烦”,孩子也就将这个属性内化为自己的特征之一了,“我就是个烦人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仍会以烦人为博得关注和爱的一种方式,并且很难纠正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是对自己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评价,孩子们会朝向父母对自己评价的方向去发展,最终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原因了。

心理暗示很厉害,其中的语言暗示作用更是大

心理暗示,特别是用语言来进行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西方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选择了一位相貌非常普通又有些自卑感的女学生,在她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对班上的男同学说,你们现在开始给这个女孩子写信,称赞她的相貌,表达对她的喜爱。经过不长的时间,这个女孩的确变得漂亮了,而且她真得赢得了一些男孩子的爱慕。从照片上看,与原来判若两人,而且更加自信了。

暗示就是用一个良性的词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永远不要把孩子的缺点、弱点作为一个稳定的事实来陈述,使它巩固下来。描述是可以巩固一个形象的。家长永远不能用一种描述来巩固孩子的弱点和缺点,而要用一种描述引导孩子从弱点和缺点中走出来,进入新角色。一定要这样去暗示孩子:从本质上肯定他是好的,把他的缺点作为暂时现象。

比如孩子打人、粗暴、不讲理、说脏话……你不能说:

“你真是个坏孩子!你真是个没教养的孩子!”

而是要说:

“你是个有教养的孩子,但是这段时间受到一些坏影响,改了就好。”

任何缺点和不足,都不能归于长远,更不能归罪于孩子本人。这样做并不等于肯定他的缺点,而是首先肯定孩子的本质是好的,他的缺点是暂时的,是某些原因造成的,这样他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如何给孩子建立好的心理暗示

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心理暗示,还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一些经验、经历来具体操作。另外,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要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最好选择在孩子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那么,父母如何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语言暗示和非语言暗示。

所谓语言暗示,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方法,将道理蕴育在普通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譬如把孩子设定成故事的主人公,并讲述这个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如何通过一些优秀的品质,去战胜一次次困难。在暗示过程中,也要注意讲究方法,比如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父母可以指出孩子做事情的不当之处,而避免因为孩子犯错而对孩子下评判,比如说:“你怎么总是这么毛毛躁躁的!”

非语言暗示包括神态表情、行为举止、环境故事等。其中,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如赞赏、肯定的眼神,微笑、点头,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等,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感受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勇气和力量。

行动亦是无声的语言,家长要牢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譬如,在公共场合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不随地乱丢垃圾,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仅是多子女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也一样需要留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做评判。做评判就是一种限定。被限定的孩子,等同于丧失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智慧的父母,一定要懂得去用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切忌用消极暗示去催眠孩子。

THE END

TAG:孩子  暗示  心理暗示  的人  父母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