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江苏南京栖霞公安分局燕子矶派出所的民警接到一个家长王先生的报案,说他10岁大的女儿差点就在小区内被绑架了。
女孩萌萌向爸爸和民警描述说,嫌疑人用右手扛着她,用左手捂着她的嘴怕她叫,然后她咬了嫌疑人一口,踢了他两脚,嫌疑人这才把她放下跑掉了。
民警随即展开调查。
起初,民警对萌萌的描述存疑,觉得萌萌被扛的动作别扭,因为正常的扛人应该是头在后面,脚在前面,很难做到右手扛人,左手捂嘴。
民警随后调出监控,看见了奇怪的一幕:萌萌独自一人进入小区,在垃圾桶边徘徊了两分多钟。期间,她把书包里的书本拿出来,想丢进垃圾桶,犹豫了一下,最终又把书放回书包。
全程根本没有第二个人出现。
面对监控,萌萌终于说了实话,她撒谎了。
原来,萌萌每天被爸爸带出门上各种辅导班,非常疲惫,于是谎称遭遇绑架,想借机逃避补课。
万幸,孩子没有被坏人绑架。
不幸,孩子被自己的爸爸,被学习“绑架”了。
爸爸妈妈们都说,他们做这个,做那个,都是为了孩子好。望子女,成龙凤,可怜天下父母心,莫要辜负。乖!
我的同学小悦,就是那种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听话,勤奋,成绩好。
可是有一天,我却在她的 QQ 空间里,看到她写了这么一段话:
“在他们眼里,我就是废物。从小到大,我的声音,我的思想,我的愿望,都是空气。我听也得听;不听,他们会想办法让我听。我说一句,他们有一百句等着我。而我能做的,就只有听。”
我知道小悦的父母对她期望高,对她严厉,为她做好了万全的安排。
但是,我从不知道,这个听话的小悦,原来那么痛苦。
她被“绑”在父母的意愿里,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成为了父母的私有品。
后来,小悦因为高考填志愿的事,跟父母闹翻了。
她的成绩本来可以念在本城的一流名校,但她填了离家很远的一个二流大学,只为了远离父母的控制。
父母于是断了她的经济供给。
她勤工俭学了一年,累病了,功课也没跟上,终于妥协,休学回家。
如今,小悦是一名平平凡凡的公务员。听说很快相亲成功,是父母很看好的一个男孩,当年年底结婚。
我跟她发信息说,恭喜。
她回复,喜从何来?
我不过是被人摆布的躯壳,开心满意都是别人的,不是我的。
又后来,小悦怀孕生子,却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每天吃药,再也无法照料自己。
她的父母为此唉声叹气,觉得小悦是他们人生中的败笔,丢尽了他们的脸。他们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独断专行,害了自己的女儿。
同学们都说,那个曾经梦想去南极站科考,梦想与企鹅跳舞的女孩,已经被她的父母“撕票”在被迫回家的那年。
之后,她活着的每个日夜,都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问过很多父母,你们的不放手,到底害怕什么?
答曰,怕孩子离开他们过不好,被人骗,被人欺负。
初听起来,以为这满满的都是爱。
听多了,看多了,发现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害怕孩子对他们说“不”。
孩子就是他们人生的寄托,是他们的一切,因而他们必须将孩子和自己紧紧绑在一起,生理心理全权代劳,求一个安心和省心。
他们开心满意了,却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导致孩子没有自理、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没有自信心和方向感。
这样,孩子就真的永远是“孩子”了。
父母则可以说,看,我就知道孩子离不开我们。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逐渐地跟父母建立生理与心理边界的过程。
别以爱的名义入侵到孩子的界限中,为了让孩子过好自己的人生,父母需要守好为父为母的界限和本分:
1、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未经孩子允许,不要把孩子感觉“丢人”的事告诉别人,或者反复念叨;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物品;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不要监听孩子的电话;进孩子的房间要先敲门。
2、尊重孩子的成长权
没有人第一次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要允许孩子“做不好”,允许孩子去探索。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体验。
3、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只要孩子的选择不伤及社会,他人,自己,就应该尊重。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选择带来了负面影响,会自己思考并重新选择。不可强制孩子选择,但可以沟通引导。
4、尊重孩子的承担权
选择可能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既然让孩子拥有了选择的权力,就应该告诉他承担的义务,这是一种不可推脱的责任。
5、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在孩子的世界里,物品的价值并不一定以金钱价值来衡量,在处理孩子的东西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经由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不属于你们,他是属于他自己的。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威尔菲德·内勒斯博士说过——关于成长,体验永远比评判有价值。 哪怕是错误的体验,也胜过正确的评判。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风雨,成就自我,才是父母最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