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2-27 05:00:01
The Beginning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变得优秀,那么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影响孩子的呢?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呢?

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们都希望,放学回到家,孩子就能主动去写作业;

我们都希望,手机放在身边,孩子也对它不会沉迷;

我们都希望,每天不用陪读,不用吼得自己和孩子都怀疑人生。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1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敏感期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因素滞后。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

2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

这时不断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

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 20多人当过议员,75人是军官,1人当过大使,1人担任过副总统。

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3“大脑神经”训练法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的,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

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

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

例如:

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

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将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的讲道理。

4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因此教会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开始可以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的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的家长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

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总会事半功倍的。

THE END

TAG:孩子  自律性  自己的  习惯  秩序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